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
成立背景:药用植物园在我国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存保护和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医药类大中专院校学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必要的实习场所,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全国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机构的发展和交流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整体设计与协调,目标与特色不够鲜明;2)资源信息缺乏共享交流与宣传平台;3)建设管理缺乏规范与标准,保存物种能力亟待加强;4)保存力度和研究推广尚待加强;5)传统医药文化及科普宣传有待提高。为此,200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创始人肖培根院士就率先提出了构建“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的建设构想,并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
建设意义:(1)有利于信息技术沟通和保护资源整合:在具体的实施中,建立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整合全部有关药用植物遗传资源迁地保护机构的信息,并进行定时更新,有利于在我国第四次药用植物遗传资源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我国药用植物迁地保护现状的家底,动态监测迁地保护状况,为及时调整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在解决迁地保护植物物种鉴定、有效种群大小、引种困难植物的繁殖技术等系列问题中,都需要较强的科研实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全部机构的科研实力大步提升。因此,通过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的构建,多个机构间采用合作互助的方式;并重点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为科技依托单位,更加有利于科研技术资源的整合。还可解决各个保护机构间存在交流不足的问题,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的观念,实现对同一稀有、濒危物种多个植物园重复栽培,以此实现更为安全的保存。与此相反,减少部分非稀有、濒危物种的相同基因的重复保护,减小对野生资源的破坏性。(2)有利于栽培种植技术和园区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历年来,全国各个药用植物园在迁地保护、物种保存、园区管理、科普宣传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同植物园之间交流受到极大的影响。建立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立和实施《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管理规范》,将会有效地促进各园管理水平、扩大各园区间的联系和交流、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3)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合作开展: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若干指导和协调植物资源的迁地保护组织,如规模较大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M)、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以及中国植物园协会,中国植物园保护协会等,但尚无针对药用植物遗传资源迁地保护的专业组织。因此,我国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在世界的领先建设,可为世界药用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促进天然药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珍贵的药用基因资源也是世界各国的争夺对象。更加科学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国际合作。
建设思路: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及其海南分所、云南分所、广西分所、新疆分所、重庆分所、贵州分所的药用植物园为主体园,联盟全国其它不同气候区域有代表性的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保存和研究的药用植物园,共同建设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体系由三部分构成: 主体园、共建园和联系园。各园之间相辅相成、携同发展、互通共享、相互促进、逐步完善,协作共同推进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建设。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是中国植物园联盟的专类分支系统,其管理规范遵照中国植物园联盟规范进行但又形成有药用植物特色的操作规范。(1)主体园由我国专业从事药用植物迁地保护的机构组成根据保护药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规模,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总所与六个分所的药用植物园为核心,分别保存保护温带、热带、亚热带和干旱荒漠区域的药用植物; 再针对各区域布局上不足的地区,选取这些区域有一定基础和较为良好保存环境与条件的药用植物园,通过一起协商达成共同的建设目标,待成熟后逐渐纳入到主体园。(2)共建园选择在布局上或保存药用植物的种质上有特色和优势的药用植物园作为共建园,扩大对国家药用植物园体系的覆盖范围,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主要以政府、农林院所、各医药大学为主管的药用植物园。第二层:企业为主管建设的药用植物园。第三层:专门收集某类药用植物的园区,这其中又分为两类———A类为以某类药材为主的专类园,如枸杞园、银杏园、甘草园等; B类为以某个民族药为核心的专业收集保存园,如傣药园、蒙药园、藏药园等。(3)联系园中科院及各省市综合性植物园中的药用植物专类园(圃) 。
成员简介:
北京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300余亩,始建于1955年,当时是药用植物试验场和栽培地。1988年,以“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涵、民族的特色”为建园基本方针,以“物种保存、科学研究、文化传播、观光养生”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改建成药用植物园。园内建有可保存10万份种子的种子库,真菌库可容纳15万份,国家中药化合物库等迁地保存设施。其中代表性专类园有系统分类园、国外引种园、功效分类园、民族药园、中药知识园、种质保存园、功能植物园7个,代表药材类群为根茎类、全草类、花果类,东北红豆杉、贝母、白芨、半夏、黄皮树、美国山核桃、麻黄、银杏、杜仲等为本园的特色物种。
云南版纳南药园隶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中心,始建于1959年,占地245亩,是我国唯一位于热带雨林地区集物种保存、科学研究、文化传播、观光养生为主要功能的药用植物专类园。园内建有5亩的种质资源圃,可容纳2万瓶的离体材料库,标本馆等迁地保护设施。园区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药用功效、药文化等特点划分十余个特色功能区,其中代表性专类园南药秘境、傣药园、百草园、兰园、胖大海种质园、传统南药区、药食同源植物区7个,代表类群为姜科、兰科石斛属,见血封喉、催吐萝芙木、龙血树、儿茶、肉桂、金鸡纳树、砂仁、肾茶、竹叶兰、傣百解、倒心盾翅藤、石斛、金线莲、重楼等为特色物种。
海南兴隆南药园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创建于1960年,是目前我国收集保存南药资源最多的研究机构之一。园区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占地13余公顷,以收集保存南药种质资源为使命,集南药资源保护、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功能于一体。在不断引种过程中,建立起了“珍稀濒危南药引种区”、“海南特色药园区”、“原生态药园区”和“进口南药园区”等。代表类群为四大南药、肉豆蔻、丁香、白木香、降香、肉桂等特色物种。
广西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创建于1959年,占地1000亩,被誉为“立体的《本草纲目》”和“亚洲第一药用植物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药园以一中心(药用植物保护与研究中心)、二基地(科普文化基地、广西中草药产业研发基地)、三平台(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作为其建园特色,承载物种保存、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成果转化四大功能。其中代表性专类园草本区、姜园、木兰园、瑶药园、壮药园5个,代表类群为姜科植物、苦苣苔科植物、木兰科植物,两面针、山豆根、鸡血藤、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绞股蓝、鸡骨草、钩藤、罗汉果、田七等为特色物种。
新疆药用植物园始建于2014年,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是基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重点任务目标和国家战略性野生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而建设的公益型园区。园区计划用20~30年的时间,通过引种收集保存、特色药用植物专类园建设、园区景观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药用植物园的植物种质资源安全保育能力、新疆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生态旅游服务能力。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西北干旱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育、特色药用植物科技创新基地、科普教学实习和生态旅游休闲的综合园区,为中国干旱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种质资源储备。其中代表性专类甘草种植区,观赏药用植物专类园,芳香药用植物专类园,盐生药用植物专类园,引种繁育区,新疆特有药用植物专类园,白麻景观展示小区7个,代表类群为甘草,观赏药用植物,芳香药用植物,盐生药用植物,荒漠类植物,柽柳、甘草、肉苁蓉,白麻,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玫瑰、黑果枸杞,神香草、薄荷,牛至,柽柳、盐生车前、盐爪爪,肉苁蓉,白麻为特色物种。
重庆药用植物园隶属于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位于重庆市金佛山北麓,始建于1947年,前身为中华民国中央林业实验所常山种植试验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药用植物园之一。主要致力于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和野生变家种研究、西南地区道地药材、重庆市重要经济植物、金佛山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等。
贵州药用植物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1984年建园,隶属于贵阳市科学技术局。该园已建成红豆杉、蜘蛛抱蛋、小檗科等多个专类引种园区。该园是贵州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的培育和生产示范基地,贵州省药用资源及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教育培训基地,集科普游览、休闲健身、会议商务等为一体旅游度假胜地。
华中药用植物园始建于2001年,隶属于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地处恩施市新塘乡下坝村长岭岗,分为南、北二园,南园以旅游观光为主、北园以资源保存、科技示范为主。湖北分所药用植物园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药用植物园,也是全国唯一的高山药用植物园,是“华中药库”的集中展示窗口和重要宣传名片,将建成集资源保存、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主要特色物种有厚朴、竹节参、党参、玄参、当归、黄连、湖北贝母、独活、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按其生态习性、适生环境及药用功能,建有草本药用植物区、木本药用植物区、藤本药用植物区、荫生药用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地道药材区、膳食药用植物区、活化石植物区等8个保育研究区并建有紫油厚朴、淫羊藿、鱼腥草等13个种质资源圃。
中国药科大学药用植物园,是以药用植物为主体的专业园,位于南京市江宁大学城,占地320亩。该园创建于1958年,位于南京市北郊燕子矶地区。2009年迁至现址。植物标本区根据植物的生态要求和植物分类系统种植,是学校药用植物教学、科研基地。其中代表性专类红豆杉园、菊花园、鸢尾园、金银花园、丹参园、杜鹃园、海棠园、牡丹园、玫瑰园,代表类群为红豆杉、菊花、鸢尾、金银花、丹参、杜鹃、石斛,盐生药用植物,荒漠类植物,柽柳、甘草、肉苁蓉,白麻,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珙桐、红豆杉、球花石斛、白芨、凹叶厚朴、银缕梅、秤锤树、黄连、玫瑰为特色物种。
河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园,占地200亩,自2003年开始进行的“河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园”建设,初衷是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本科生--毕业实习生--研究生逐步递进的培养模式,在收集、引种驯化中部地区药用资源的基础上,让本科生从入学就参与到药用植物的栽培和育种及田间管理过程,培养其专业兴趣,将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该园区是河南农业大学相关专业教育实习基地,也是该地区中医药人员参观、培训和交流的场所。其中代表性专类园中原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代表类群为四大怀药,河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为特色物种。
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始建于1952年建校之初,为中医中药教学实习基地,占地2.1 hm2,1976年进行了景观改造,建成了具有岭南特色景观的药用植物园。该园是该校中医中药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也是周边相关学校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基地。园区现由三元里校区药用植物园及大学城校区药用植物园组成。园内药用植物以中药药效和功效划分成20个区。园区对巴戟天、砂仁、广藿香、密花豆(鸡血藤)、凉粉草、两面针等药用植物建立了种质资源圃。园内栽培植物主要以岭南地区药用植物为主。教学实习与参观基地,其中代表性专类园药王山、时珍山。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园,位于辽宁省辽阳市。主要开展花卉、棉花、中草药等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研究与开发。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先后研究过甜叶菊、大黄、五味子、轮叶党参、藁本等100余种北方道地中草药。已建成标准五味子生产园,正在建设道地中草药鉴赏园。功能定位:物种保存、科学研究、文化传播、观光养生。其中代表性专类园东北道地药用植物园、长白山珍稀药用植物园、东北沙地药用植物园、药用玫瑰园、药用菊花园、水生/湿地药用植物园、南方名贵药用植物园7个,代表类群为东北道地药用植物、长白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等,人参、东北红豆杉、辽五味子、辽藁本、药用月季、菊花为特色物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始建于1970年,园内建有现代化温室一座,主要用于保存南方药用植物。该校拟在哈南校区新建设750亩药用植物园,规划设置13个专类园。该园主要进行收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栽培多样化的植物、迁地植物保护,进行植物的引种驯化、选种和育种等研究工作,是园林植物实践方面的科学研究机构,也是科普教育的园地,同时具有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普教育、教学实习、旅游和新植物材料的产业化等功能。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占地100亩。该园始于较早的药圃,2010年5月复于温江校区新建。园内分成两区,东区为植物系统分类区,西区为特色药用植物区。该园总体目标是依托四川、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道地药用植物精品园和国家级中药保护研究基地。其中代表性专类园1种,代表类群为2类,特色物种2种。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用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该校药学院。该园1956年由我国现代生药学的先驱者之一李承祜先生创建(2004年进行改造重建)。药用植物园及温室栽培包括如浙八味等华东地区常见的地道药材以及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另有腊叶标本室、浸液标本室、生药标本室。该园是该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重要教学科研基地,已成为植物园保护国际(BGCI)成员单位,致力于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用植物园隶属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占地140亩,创建于2011年。位于呼和浩特市金山开发区内蒙古医科大学校园内。园区中心为蒙药特色区、周边为道地药材、名方药材等8个大功能区,是集教学、科研、展示及种质保存为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其中代表性专类园道地药材区、蒙药特色药材区、名方药材区、种质资源区、教学展览区,代表类群为种子植物,甘草、蒙古黄芪、黄芩、防风、柴胡、桔梗、北沙参等为特色物种。
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丽水市林业局,拟成立挂牌的华东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种质收集与应用的定位,其中代表性专类园树木园、果园、竹园、荫棚,代表类群为、香榧、榉树、小蚊母树、猴欢喜、黄甜竹、多花黄精、马兰、白芨、金线草、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香菇、黑木耳、灵芝、褐环粘盖牛肝菌等,南方红豆杉、香榧、红豆树、处红柚、多花黄精、马兰、白芨、七叶一枝花为特色物种。
长江药用植物园位于江苏省如皋市长青沙岛,总用地面积约5000亩。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项目由江苏长生药用植物有限公司投资,浙江理工大学园林景观设计机构和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联合规划设计,广西药用植物园提供技术支撑,顺应"低能耗、高能效"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利用长三角区位、经济优势,打造国际化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最终建设成世界级药用植物名园,国家低碳环保科学发展示范基地。园内设有金银花药草主题园、芳香药用植物园等特色观赏区。
福建农科院药用植物园地处海峡西岸福建,占地110亩,隶属于福建省农科院。基于前期承担福建省科技资源平台项目“福建省中药资源收集保护与共享平台”的资助下,于2008年建设,主要开展闽台特色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特色中药资源与民族药资源产品开发,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研究,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发等。园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的地理优势,收集保存海峡两岸的特色/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开展两岸学术交流、挖掘两岸民族/民间药特色,为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海丝经济带建设及中药材贸易等活动奠定基础、提供科学依据。其中代表性专类园太子参种质资源圃、泽泻种子库、金线莲种质资源库、山药种质资源圃、麦冬种质资源圃、石斛种质资源库6个,代表类群为金线莲、余甘子、仙草(凉粉草)、石仙桃、泽泻、麦冬、太子参、满山白、多花黄精、巴戟天、黄花倒水莲、铁皮石斛等,金线莲、白芨、绶草、血叶兰、石仙桃、浙江金线兰、山麦冬、余甘子、泽泻、马蓝(南板蓝根)、仙草(凉粉草)、满山白、枇杷、龙眼、佛手、多花黄精、太子参、绿衣枳实、七叶一枝花、薏苡、穿心莲、巴戟天、砂仁、黄花倒水莲、三叶青、铁皮石斛为特色物种。
河北省安国药材种植试验场于1949年建场,初期为保护和开发利用中药资源,丰富安国药都的中药种植品种作试验,进行了北药南迁、南药北迁和野生变家种的种植推广。并于1979年划归河北省卫生厅,主要从事中药植物资源保持和接待各中医药院校学生实习为主的事业单位,现在隶属于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省直独立法人单位,场长负责制。现在种秧来源均为我场自繁。药材场为了适应当前需要,根据自身经费情况,准备在未来几年把场区逐步向园林化种植,集植物资源保存、观赏、试验为一体的种植模式转变。加强新品种的引进、驯化、选种、育种等工作。为中药材提供优良的种苗。其中银杏为特色物种。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系国家财政专项投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承建,是目前国内最大、唯一运行的国家级药用植物专业种质库。面向全国开展野生、栽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以种子保存为主,兼顾其它形式遗传材料保存。种质资源库位于北京海淀区马连洼北路151号,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总占地面积1500㎡,建筑面积500㎡,库体总面积150㎡,库容10万份,包括储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和储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及“双15”干燥间。与其配套的药用植物种子检测实验室已获得CMA资质认定,作为我国药用植物种子第三方检测平台,可为全国中药材种子质量检测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立足于保存资源,开展种质创新科研,选育了一批优良的中药材新品种,包括第一个系统选育的柴胡、荆芥新品种,第一个中药材杂种优势利用新品种。目前,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正在承担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中药材种质基因库平台建设任务,为社会提供标准化种质鉴定和长期保存工作。
国家南药基因库是我国唯一的、收集保存顽拗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国家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建设和运行。种质资源库是在结合我国生态环境和中药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获得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库包括液氮库、南药种质及种子检测实验室和种质交换使用服务中心等科研与服务体系,拥有保存20万份顽拗性药用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DNA材料的先进设施,建成集种子收集、鉴定、检测和保存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具备强大的顽拗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藏能力,其中南药种质及种子检测实验室是我国首个获得CMA资质的药用植物种子检测机构。
种质资源库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种质共享机制,以合作、有偿和无偿等共享方式为全国各相关单位及个人提供顽拗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及相关数据,同时对顽拗性药用植物种子进行了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形成药用植物顽拗型种子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建立了保存规范。立足海南、面向华南、辐射全国、网络全世界,致力于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顽拗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保护体系,使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种质资源及相关信息和人才,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的保护和我国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是依托四川,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国家级中药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中心,是综合中药种质资源分类鉴定评价、中药种质保存研究和中药种质资源持续利用三方面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设计库容保存种质20万份,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包括:(1)药用植物种子低温低湿库和超低温库。包括长期库(温度-18℃、湿度﹤50%,实现种子50年保存)库容10万份,中期库(温度-4℃、湿度﹤45%,实现种子25~30年保存)库容5万份,短期库(温度4℃、湿度﹤50%,实现种子5年保存)库容5万份,以及超低温库;(2)药用生物离体材料库。包括试管苗、愈伤组织、鳞茎、花粉及其它微繁殖体、培养物等;(3)种质资源圃。部分特殊物种分别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峨眉山等地建立种质资源圃,进行人工繁殖、保育与展示;(4)配套实验室。包括收样室、干燥包装室、净度室、重量室、水分室、生化室、发芽室、组织培养室、质量评价室、数据中心、展示区等,用于种子入库前后的筛选、检测、干燥和包装以及种质评价与利用。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保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获得的种质资源,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国药典》中涉及的中药材品种,特别是珍稀濒危药材、道地药材、大宗药材、特有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价值的种质实现完整的收集,以及50年的保存,为我国中药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