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创新学术交流机制的推动下,10月27日,2025年第十二次药植沙龙由辽宁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辽阳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沙龙延续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吸引了来自药植所总所、各分所共80余人云端相聚,参与交流。
本次沙龙邀请到两位在中药资源研究与利用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线上学术报告。首位报告专家是天津大学药学院的王娟教授,她以《超远距离分布西洋参与共生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西洋参品质形成机制与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她的研究显示,西洋参品质受到其共生微生物的深刻影响,并首次揭示了西洋参通过分泌香兰素特异性招募微杆菌,进而促进人参皂苷积累的跨地域共生机制;团队还成功挖掘并改造了皂苷合成关键酶Pq3-O-UGT,使稀有人参皂苷的含量显著提升至1%。此外,她的团队从土壤微生物中发现了能够合成新型萜类衍生物的丰富酶资源,为创新药物开发开辟了新途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药用植物-微生物互作的认识,也展示了合成生物学在提升中药材品质与产量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
第二位报告专家是辽阳中心从事药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研究的刘坤助理研究员,他以《基于辽细辛主要病害现状的中药材病害发生趋势分析》为题,分享了对辽宁道地药材辽细辛病害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思考。他的研究显示,随着中药材栽培面积的扩大及农机、种苗等跨区域流通的加剧,辽细辛等中药材的病害病原组成与流行规律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而当前的田间防治策略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导致防效不佳乃至病害频发。他的研究基于辽细辛主要致病菌的演变趋势,结合相关防治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病害防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优化中药材病害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药植沙龙的成功举办,加强了总所与各分所、分中心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学术互动与技术共享具有积极意义。
(辽阳中心供稿)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2025年11月4日
        
        